2018气荒渐远:中国天然气保供体系日趋完善
在国家、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下,中国天然气保供体系日趋完善。
2017年底,中国为什么出现一定范围的“气荒”?究其原因,是天然气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导致的。
内部因素即产业自身因素。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呈现五大特点,即五大不平衡:区域供需不平衡、季节性需求差别大、用气结构差别大、区域调峰需求不同、对管网等基础设施的高度依赖(以输定产、以输定销)。外部因素,则是供需与政策(环保和产业)导致的需求快速增长。
2018/2019年这个冬天,中国是不是还会出现“气荒”?通过供需形势判断,国内天然气供应能够实现紧平衡,不会出现大规模“气荒”。
供需形势分析
首先,从经济形势、气温因素和国家环保政策和气价因素进行定性分析。
经济形势。经济增长是天然气消费增长的动力,而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将导致天然气需求增长不能全部释放。因此,预计2018/2019年冬季工业、化工用户天然气需求同比不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,用气波动相对稳定。
气温因素。国家气候中心对去冬今春气候趋势的预测显示,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,出现冷冬的可能性不大。
环保政策。环保政策转向使这个冬季保供面临不一样的形势。从“一刀切”式推广“煤改气”到“宜气、宜电、宜煤、宜热”思路转变。实行“以气定改”“有序推进”,强调在落实气源的前提下有序推进“煤改气”,供用气双方要签订“煤改气”供气协议并严格履行协议,各级地方政府根据供气协议制定“煤改气”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。以“2+26”城市为重点,着力推动天然气替代散煤供暖。数据显示,全国散煤消费量在7.5亿吨左右。要达到国家制定的2020年减少散煤消费2亿吨目标,2017年要替代散煤0.7亿吨,实际仅替代散煤0.6亿吨左右,估计2018年这个数字要低于0.5亿吨。
气价因素。国际油价对PNG、LNG进口价格均存在正面影响,且国际油价与PNG进口价格的关联度高于LNG进口价格。2018年,国内持续推进气价改革,5月将居民用气门站价与非居民用气门站价并轨、由最高门站价格管理改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,9月底前居民用气价格调整到位。
其次,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进行定量分析。
从需求侧进行定量分析显示,国内用气需求呈现消费淡季不淡、快速增长、增速放缓三大特点。2018年前3季度,国内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8.2%左右,增速比2017年同期下降0.2个百分点。除化工用气小幅下降外,其他三大行业(城市燃气、工业燃料和发电)用气均保持两位数增长。如果严格按照有序推进“煤改气”和压缩用气需求来推算,预计2018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780亿立方米左右,实际消费量2730亿立方米左右。
从供给侧来看,2018年国内天然气产量继续增长,但增速低于2017年。截至2018年10月,国内累计生产天然气1295亿立方米,增长6.3%,比2017年低3.4个百分点;但同期进口量大增,累计进口7206万吨,增长33.1%,比2017年高9.2个百分点;储气库增注,预计储气能力增加至160亿立方米,比2017年增加35亿立方米以上。
目前,可供落实的可增加资源量大幅增加。截至2018年10月,已落实天然气市场可供资源量2635亿立方米,比2017年实际供应量增加249亿立方米。主要供气企业已经基本完成储气库注气计划,气源串换、管网互联互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。南气北上新增供气能力大幅提升,达到3000万立方米/日,预计2019年能翻一番。冬季保供预案准备充分,政府、企业之间协调性增加。需求侧管理得到加强。
通过以上对供需形势的分析得出判断:2018/2019年冬季供气将实现紧平衡,不会出现大规模“气荒”。当然,供需仍存一定缺口,所以要靠增加LNG现货进口和实现储气能力的较大提升来保证实现紧平衡。
- 上一篇:中国首次同时成为油气最大进口国 [2019-01-22]
- 下一篇:我国油气产业扩大开放保供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[2019-01-18]